被“网络通缉” 广西大二学生通过法律讨说法

2019-7-22

7月17日,广西某学院大二学生陈诗甜(化名)来到南宁市时空网,要求该网站提供相关原始材料,欲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讨个说法。 原来,6月30日下午,一位网名叫“卡巴斯基”的网民在时空网上发出了一则题为“全南宁市通缉此人!”的帖子。帖子称陈诗甜因赌球欠他25900元,已写下借条,因躲债不知下落。有知情者速与他联系,有重酬。帖子公布了陈诗甜的照片、就读院系、曾住址、手机号码、电话号码、QQ等详细联系方式。 第一时间删除帖子 17日上午,时空网一位姓黄的论坛编辑说,我们在第一时间删除了题为“全南宁市通缉此人!”的帖子,对此后的转帖,一经发现,也立刻删除。我们认为:赌球是违法的,未经他人同意,在网络上公开他人的隐私也是违法的。当事人已与我们取得联系,只要她出具律师函,我们就提供相关的原始材料,全力协助警方调查。 虽然该网站论坛管理员在第一时间删除了此帖,但该“网络通缉令”还是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截至7月1日晚,近万名网民浏览了该帖,并有1000多条回复。自7月3日起,地方媒体陆续对此事进行了报道。7月3日一早,正在梧州家中度暑假的陈诗甜接到一位朋友询问电话后才知道自己被“网上通缉”。她立刻上网查看相关报道,发现“卡巴斯基”是自己通过网络认识的一位网友罗某。 我没赌过球! 对罗某称她因参与赌球欠下巨债的帖子,陈诗甜非常愤怒:“没有这回事,我没赌过球,我没欠他钱。” 因为这份“网络通缉令”,陈诗甜与家人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骚扰电话响个不停,陈家只好把电话线拔了,对外联络改用一个只有几位亲朋好友才知道号码的小灵通。由于照片被公布在互联网上,陈诗甜被迫把一头及腰卷发剪到及肩处,“剪短头发,大家就不容易认出我了。”她无奈地说:“这件事毁了我的名誉,将来恐怕找工作都受影响。” 14岁开始接触互联网的陈诗甜,平时喜欢在网上听歌、玩游戏、聊天。她还建了一个QQ群,有时组织网友们聚会联欢,没想到有一天,互联网成为伤害她的一把利器。“其实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我现在还是很喜欢上网。”陈诗甜的笑容依旧甜美。 7月17日,陈诗甜与南宁市律师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赵永龙取得联系,希望委托他代理个人隐私权被侵犯一事。当天下午,她刚解除了就此事与另一家事务所的委托关系。她称自己此举是希望得到更资深的律师的帮助。 此前,她在妈妈的陪同下,于7月6日向南宁市公安局网络警察支队报案,指控他人在互联网上侵犯其名誉权。 加强网民道德和法制教育 7月17日上午,一位自称是罗某朋友的李小姐与记者联系,称陈诗甜确实欠罗某2000多元。因为她欠我们的钱一直不还,又找不到她,罗某一时气愤才在网上发帖子说她赌球欠了两万多元,想逼她现身。没想到媒体对这件事很关注,警察也找过罗某了解情况。现在,罗某对发帖子的事有些后悔,“但她不应该欠钱不还啊。” 这则网络追查帖子引起了高校师生的关注。广西师范学院学生陈昊华认为:对欠款就在网上发帖通缉的行为应该反对。现在互联网通讯“无所不能”,这就更要增强广大网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要加强网民的道德观念教育和法制教育。 广西大学法学院的张教授认为,这样的追债方式不符合法律规定,存在债务纠纷应该通过友好协商或者合法的途径解决。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方式进行追讨,并公开对方的家庭信息及照片等,显然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和肖像权,这样的方式不值得提倡。 目前,南宁警方正对此案进行进一步调查。